专业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介绍 >  马来语专业

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0-06-18 作者: 点击量:[]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人文与科学素养、思辨与创新能力,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马来语基本功和综合应用能力,掌握马来语言文学、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知识,具备运用马来语和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教育科研、事业单位、涉外企业、国际组织、新闻媒体、旅游管理等部门从事工作,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多元通用型马来语专业人才。

二、专业特色

我校马来语专业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开设的非通用语专业。本专业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马来语专业课及其相关跨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较全面的马来西亚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以及中马关系方面的知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服务国家和地方的马来语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用复语(马来语+英语)、复专业[马来语+外交学、法学(国际经济法)、新闻学(国际新闻)、国际经济与贸易或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模式。本专业预计在2021年与马来西亚的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招收学生将采取“2+1+1”培养方式:学生需在大一及大二学年攻读本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并达到合作院校入读条件;大三学年,学生有机会申请赴马来西亚学习,其中优秀学生有机会获得奖学金支持;大四学年,学生回到川外继续学习,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四、核心课程

基础马来语、马来语视听说、马来西亚历史、马来民俗文化、马来语文学经典选读、中马关系史等。

五、对象国特色

马来西亚是赤道附近的东南亚国家,地理上被南中国海分隔为“西马来西亚”和“东马来西亚”。东马来西亚在婆罗洲雨林的覆盖之下蕴藏着生物种类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孕育着欣欣向荣的土著族群;西马来西亚则自古以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东西方商贾船只西往东来的必由之路。长此以往,这里汇聚了从五湖四海迁徙过来的人们,绘就了如今别有洞天的多民族国家。与此相应,马来西亚的语言环境也呈现出多姿多彩、各族语言并存的局面,不仅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而且同一民族之间的语言也都各成派系。因此,马来西亚人民生活之“最日常”便是“跨文化交际”,于此间马来语(或马来西亚语)则成为了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马来西亚各族人民普遍性情温和、热情友善,并以他们共同的智慧把马来西亚打造成为了东南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大都会,在东南亚的国际贸易、交通运输、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极具影响力,同时也常年被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随着马来西亚政府的“大吉隆坡”计划的实施,它将会为马来西亚带来更多的利好机遇。

六、中马合作潜力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合作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自1974年建交以来,中马两国更是不断深化双边关系,一直秉持互惠互利的信念,稳步推进着两国的合作关系。马来西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如今中马双方都收获了合作事项的诸多成果。在贸易方面,中马双边年度贸易额已达到了千亿美元量级;在全球范围内,马来西亚是我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国,仅次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方面,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纷纷走进马来西亚,中国银行马来西亚分行早已便是当地商界的“老招牌”;此外,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也都纷纷落地马来西亚,为两国大规模的经贸合作搭建跨境金融桥梁,未来马来西亚也将会迎来更多的中资银行。同时,中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各色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学术会议、文化企业交流峰会、文化产业合作、艺术演出等友好往来十分活跃。

除了以上传统的合作领域,中马两国当前也正在积极开拓“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科技领域的合作。目前,中马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已成为彼此可相互信赖的朋友和可靠的伙伴。双方会继续深化各领域合作,为中马两国人民提供更多相互交流的平台与机遇。

七、就业前景

包括外交部、各级外办、海关等政府部门,各大高校等教育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涉外企业、国际组织、新闻媒体机构以及旅游管理部门。

八、招生情况

马来语拟于2020年秋季开始招收15名学生。

教师简介

杨琳(马来语专业教研室主任)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来语专业学士

伦敦大学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专业硕士

本科期间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于马来亚大学马来研究院交换学习一个学期

研究兴趣:马来西亚社会文化

学术成果

1. 著作、译著

[1]刘忠政、杨琳主编:《欧亚国家留学锦囊》,人民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

[2]杨琳等译:《儿童COVID-19管理快速建议指南》(马来语翻译版)(即将出版)。

2. 教材

[1]杨琳参编:《马来语基础阅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预计2021年出版。

[2]杨琳参编:《区域国别研究导论》(暂定),预计2021年出版。

3. 论文

[1]韩呼和、杨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校马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路径探究,载《重庆非通用语教学改革研究》(预计于2020.10发表)。

[2]韩呼和、杨琳,马来西亚槟城福建华人的“祖籍”意识,载《重庆非通用语区域国别研究》(预计于2020.10发表)。

4. 教改项目

[1]项目负责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校马来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2062240),校级教改项目,2020.4—2022.4。

[2]项目第4参与人,非通用语专业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62103),校级教改项目,2020.3-2022.3。

[3]项目第5参与人,印度慕课发展路径及借鉴意义,(项目编号JY2062237),校级教改项目,2020.3-2022.3。

5. 科研项目

[1]项目第3参与人,缅甸民间口头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项目编号KY201903),院级科研项目,2019.8—2020.10。

6. 在线课程

[1]杨琳(项目负责人),《马来语零基础视听说》(暂定),在线课程2020.9—2021.10。

 

韩呼和(学生发展中心主任)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来语言文学专业学士

马来亚大学东盟研究专业硕士

本科期间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于马来亚大学马来研究院交换学习一年

研究兴趣:马来语教学,中马人文交流

学术成果

1.著作、译著

[1]韩呼和参编:《欧亚国家留学锦囊》,人民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

[2]韩呼和等译:《儿童COVID-19管理快速建议指南》马来语翻译版(即将出版)。

2.教材

[1]韩呼和主编:《马来语基础阅读》,世界图书出版社,预计2021年出版。

3.论文

[1]韩呼和、杨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校马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路径探究,载《重庆非通用语教学改革研究》(预计于2020.10发表)。

[2]韩呼和、杨琳,马来西亚槟城福建华人的“祖籍”意识,载《重庆非通用语区域国别研究》(预计于2020.10发表)。

4.教改项目

[1]项目第1参与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校马来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2062240),校级教改项目,2020.4—2022.4。

5.科研项目

[1]项目第2参与人,缅甸民间口头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项目编号KY201903),院级科研项目,2019.8—2020.10。

6.在线课程

[1]韩呼和(第2负责人),《马来语零基础视听说》,校级在线课程2020.9—2021.10。

 

Siti Rohanafizah binti Abu Aziz

马来亚大学马来语言文学学士

马来亚大学马来语专业马来研究硕士

马来亚大学马来语专业教育学硕士。

学术成果

1.著作、译著

[1] Rohanafizah等译:《儿童COVID-19管理快速建议指南》(马来语翻译版),预计2020年出版。

2.教材

[3]Rohanafizah参编:《马来语基础阅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预计2021年出版。

3.论文

[1] Rohanafizah,“Bahasa Simbolik Bangsa”,载《马来西亚意象诗选》,2014年。

[2] Rohanafizah,“Pinjamkan Aku Waktu”,载《Tunas Cipta》,马来西亚语文局出版,2019年。

4.在线课程

[1]Rohanafizah(第3负责人),《马来语零基础视听说》(暂定),在线课程2020.9—2021.10。